每日 Arxiv

本页面整理了世界各地发表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
本页面使用 Google Gemini 汇总而成,并以非盈利为基础运营。
论文版权归作者及相关机构所有,分享时请注明出处。

RainSeer:通过物理引导建模进行细粒度降雨重建

Created by
  • Haebom

作者

陈琳(香港科技大学)、陈军(香港科技大学)、邱明辉(香港科技大学)、钟树欣(香港科技大学)、陈丙红(中国气象局)、吴开顺(香港科技大学)

大纲

为了重建对洪水预报、水文建模和气候分析至关重要的高分辨率降雨场,我们提出了 RainSeer 框架,该框架利用雷达反射率作为基于物理的结构先验。该框架将雷达反射率解读为结构先验信息,用于捕捉降雨发生的时间、位置和方式,从而有效捕捉传统空间插值方法遗漏的突变和局部极端值。RainSeer 将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转换为稀疏降雨观测数据,并采用两阶段架构来解决高空水文气象现象与地表降雨之间的物理不匹配问题。第一阶段是结构到点映射器,通过将雷达结构投影到局部地表降雨上来进行空间对齐。第二阶段是地理感知降雨解码器,利用因果时空注意力机制捕捉水文气象现象在降水、融化和蒸发过程中的语义转换。我们在 RAIN-F(韩国,2017-2019 年)和 MeteoNet(法国,2016-2018 年)数据集上对 RainSeer 进行了评估,发现与最先进的技术相比,它将 MAE 降低了 13.31% 以上,并显着提高了重建降雨场的结构保真度。

Takeaways,Limitations

Takeaways:
利用雷达反射率作为结构先验信息,提高降雨场重建的精度和结构保真度。
通过基于物理的两阶段架构有效地弥合雷达数据和地面降雨观测之间的差距。
与 RAIN-F 和 MeteoNet 数据集上的现有技术相比,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
Limitations:
论文中没有指定 Limitations。(但是,摘要中也没有提到 Limita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