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 Arxiv

本页面整理了世界各地发表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
本页面使用 Google Gemini 汇总而成,并以非盈利为基础运营。
论文版权归作者及相关机构所有,分享时请注明出处。

人类同理心作为编码器:特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辅助抑郁症评估

Created by
  • Haebom

作者

赵博宁、李新诺、胡雨桐

大纲

本文重点探讨了在特殊教育等敏感环境下评估学生抑郁症状的挑战,并指出标准化问卷和自动化方法的局限性,这些方法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具体而言,本文批判了忽视教师共情联结所带来的个性化洞察的做法,并提出了“人类共情编码器”(HEAE)这一新颖的框架,将教师的共情能力融入人工智能。HEAE 将学生的叙述文本与教师基于 PHQ-9 框架得出的九维“共情向量”(EV)相结合,从而将结构化的共情洞察融入人工智能输入,从而增强而非取代人类的判断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七级严重程度分类的准确率高达 82.74%,为负责任且合乎道德的情感计算指明了方向。

Takeaways, Limitations

Takeaways:
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将教师的同理心融入人工智能,以提高学生抑郁症评估的准确性。
展示了通过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开发更负责任、更符合道德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潜力。
建议在特殊教育环境等敏感情况下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
使用PHQ-9框架构建同理心向量,平衡客观指标和主观判断。
Limitations:
由于同理心向量的组成取决于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师的主观判断,因此推广可能比较困难。
共情向量的维度构成和权重设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模型的性能需要在其他数据集和环境上进行验证。
需要进行研究来长期追踪学生抑郁症的变化,并确保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持续、适当的评估。
👍